最近这段时间总有小伙伴问小编怀疑与学问原文教学设计_怀疑与学问 原文是什么,小编为此在网上搜寻了一些有关于怀疑与学问原文教学设计_怀疑与学问 原文的知识送给大家,希望能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惑。
今天小编肥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怀疑与学问原文教学设计,怀疑与学问 原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学者先要会疑。
(相关资料图)
2、”程颐②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张载③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4、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5、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
6、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7、 ①选自《通俗论集》。
8、顾颉(jié)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历史学家。
9、 ②〔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
10、 ③〔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
11、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12、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13、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14、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15、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①,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②”,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16、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17、否则是盲从,是迷信。
18、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19、 ①〔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部落的酋长。
20、究竟指的是什么人,传说不一。
21、有的说,三皇指伏羲、女娲、神农。
22、《史记》载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3、 ②〔腐草为萤〕这是《礼记·月令》上的话。
24、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5、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26、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27、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8、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29、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30、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①,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31、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②;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3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③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33、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34、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5、 ①〔《大学章句》〕《大学》是《礼记》的一篇。
36、朱熹把它分章断句,加注释,独立出来,成《大学章句》一书。
37、 ②〔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38、 ③〔流俗〕指一般的风习。
39、 练习 一 仔细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40、 二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
41、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各一例。
42、 三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43、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44、 四 下边也是议论“怀疑与学问”的短文,阅读后回答问题。
45、 读书贵有疑。
46、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7、”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48、疑者,觉悟之机也。
49、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50、” 疑能打破迷信。
51、盲目地迷信书本,这是读书一忌。
52、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3、”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见疑。
54、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
55、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
56、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作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上的传统说法进了一步。
57、 疑能增进兴趣。
58、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
59、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始终兴趣十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是带着疑问读书。
60、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61、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62、这句话颇为深刻。
63、一般说来,大胆见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
64、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之所以能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果,正是由于他对书本上现成的公式、定理和结论,能够大胆见疑、科学释疑。
65、他攀登数学高峰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66、 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
67、但是,提倡读书有疑,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科学原理的胡猜乱疑。
68、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要善于疑。
69、否则,当疑时不疑,不当疑时又乱疑,那就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识和长进,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这决不是我们应取的治学态度。
标签: